Ea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s

Ea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s

Parenting: fear and trust

這是父母和子女的關係

現在很流行的思想是父母應該和子女好像朋友一樣. 希望孩子會和父母什麼都傾談. 不需要子女'尊敬父母. 這是新潮的趨向. 上一代的父母子女關係是嚴肅尊敬, 而且是很隔膜的, 他們絕對不是孩子的朋友. 他們絕對不會跟父母談心事.他們只會尊敬父母,並且會遠離父母. 所以近代的教育, 主張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密切一點. 不要另子女這麼尊敬父母. 上一代是尊敬,現在這一代是平等的友誼。各有長處,各有壞處.

上一代是極度的尊敬,現在一代是朋友關係。我相信父母與子女關係應該在這兩極端的中間.

我相信大部份人都知道過分要求孩子尊敬的父母有很多壞處. 我在這篇文章裏要提醒大家的是: 孩子尊敬父母, 除了父母得益之外,對孩子有沒有一點好處呢?


當孩子尊敬父母的時候,孩子便會信任父母的知識見解,及經驗.而且孩子會信任父母的指導.


幾年前我有一位病人,在這𥚃我稱他為黃先,他問我: 當他帶他的九歲的孩子亞雄旅行到中國的張家界. 當他們正在要踏上玻璃橋的時候, 亞雄便不願意踏上這個玻璃橋. 他們父母兩人站在橋的前面,不斷對亞雄解釋. 這個橋是多麼安全的. 他們站在橋邊,看著大人及小孩輕鬆的步過那長橋,沒有一個人丟下山坑。。他也看到有一對父母帶着一個和他年齡差不多的孩子, 這個孩子有點猶豫,不想走過這個玻璃橋,但當那小孩的父母說:牽著我們的手,一齊走吧。那孩子便緊握著他父母的手,踏上玻璃橋上。而黃先生黃太太兩人卻在那裡花了半小時解釋又解釋。可是亞雄依然不願意踏上玻璃橋。他們三人只好走回頭. 黃先生問我:為什麼我的孩子怕過橋,而且不聽我們的話,但另一個孩子也怕過橋,但他聴他父母的話。為什麼呢?


我回答說: 我不知道.我不知道他們那兩對父母與那兩個孩子的關係有什麼不同?但我略知道黃先生,黃太太與他孩子的關係是非常好像朋友一樣的. 他常常讓孩子去理解事情, 然後由孩子作決定。他特別不願意要孩子聽他們的話,他說: 他要訓練他們的孩子有獨立思想的能力。他說他要孩子不要盲從別人. 什麼事情都要用自己的理解能力判斷. 所以他很少用父母的尊嚴,要孩子服從他的指導或教訓.

黃先生問我: 為什麼這次他花了半小時用各種不同的角度去解釋,又讓亞雄站在橋旁觀察半小時都不能改變亞雄的決定呢?我一時也不知道如何回答他. 我黃先生, 亞雄平常在家裏是怎樣的. 他說亞雄不會聽他們的話, 他一定要他或是他的太太解釋到亞雄了解,他才會接受, 他才會做他們要他做的事.他說,這樣雖然花多一些時間,但是這樣可以培養得亞雄的獨立思想能力, 他認為對亞雄的解釋雖然是花時間,但是是值得的. 但他們從來沒有遇到好像在張家界過玻璃橋的那種麻煩.


我在想:他們這種教育方式與亞雄不願意過這個玻璃橋的事,有沒有有關係呢.

亞雄可能有點怕高症。一看到腳底下的深淵, 便不願動了。他雖然知道這是很硬的玻璃. 很多人行過都沒有問題, 但是這個恐懼的視覺印象卻不能用理解來克服. 黃先生又問我:怎樣才能夠讓他克服這種恐懼呢?我想了很久都沒有想出辦法. 這確實是非常困難的問題, 特別是這個孩子已經養成一個習慣:就是他不願意做,除非他了解.


這種孩子,他不願意做一些他不理解的事情,這就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. 他不能理解: 他怎可以把腳搭在沒有實實在在的石坂上,他也不能理解,腳搭在玻璃上,而玻璃不會破碎. 這是不可能的。他想不通,所以他不會把他的腳踏在玻璃上。這個小孩子有一個基本原則:“我不會做一些我想不通的事”. 這個原則已經牢牢的被他的爸媽成功的安裝在他腦袋中的深處。他的父母成功了。

我為什麼覺得這是很難解決的事呢?因為要克服恐懼最好的方法是面對恐懼, 做一些他恐怕的事. 那就是說: 雖然他想不通,如果他願意聽他父母的話, 把腳踏上玻璃坂上, 然後他便實實在在的感覺到玻璃板能乘受他的體重, 玻璃板沒有碎裂, 而且他沒有墮入深淵. 克服這個恐懼性的方法就是把腳踏上玻璃板上.他只要把腳踏上這個玻璃板上一次兩次三次或者四次. 每一踏步,他的恐懼便會減少. 所以最重要的是第一腳搭在玻璃板上. 可是這個孩子就是一個不願意做一些他想不通的事. 他缺乏的是對父母的信心.這是他父母特意培養的: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話, 一定要自己作判斷.所以, 他自己靠自己的判斷能力來決定一切, 不依靠父母的判斷能力。他對父母沒有信心.


事實上,我們生活中,不是一切事情都可以用判斷能力來解決。當小孩子們遇到想不通的時候, 他便要修改他思維的主見:譬如:他的主見是:“玻璃是很容易踏破的,它絕對不可能乘受我的體重而不破裂的”. 雖然那個小孩子看到很多人行過那玻璃橋,而玻璃沒有破裂。但是他看到的事實仍不能消除他的主見:玻璃是很容易破裂的。它不能承受我的體重。他的恐懼是“ 我”. 不是他們。他恐懼當他的腳踏上玻璃坂上,玻璃會破碎,那麼“我”便會掉倒深淵。怎樣去打破那個恐懼心呢?


他要修改他的主見,不是所有的玻璃板都不能𠄘受重量的。在這一個關鍵的時刻,他很雖要有冒險的精神及實驗的態度. 實驗的態度便:“試一試,這個玻璃板是不是會破裂, 試試把我的腳,踏在玻璃橋上,把全身的重量放在那支腳上,踏下去“。可是那是那個孩子就沒有這皷勇氣。在那個危險的關頭,從那裡找到冒險的精神;實驗的態度和那皷勇氣呢?


我剛才說的另外一家人,一個年齢和他差不多的小孩子雖然也有點恐懼心,有點猶豫。但當他的爸媽說 “握著我們的手,我們一起走”。那孩子便伸出他的兩手,緊握著爸媽的手,便踏上玻璃橋。亞雄跟那個孩子的分別在那裡呢。怎麼幫助亞雄克服他的恐懼心呢?


假如有一天,亞雄跟他的爸媽回家,他爸媽剛打開門便臭到煤氣味。爸爸說“走”,而亞雄卻問“為什麼?你們簡直是沒道理。”


上-代的教育,太注重教小孩子服從父母的指示,不要問為什麼。這當然不合現在富裕的社會。但是不要走到另一極端

所以我認為教育孩子,不要忘記培養孩子對父母的信心. 我們現正教育孩子的缺點可能是太早要求小孩子自己作主,自己決定, 自己理解, 對自己有自信心,不用信任父母 或專家的意見。

Leave a Comment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error: Content is protected !!